欢迎访问山东方达康工业纤维素有限公司!

诚信合作    共赢未来

Good faith cooperation and win-win future

 

方达康冯总印象记

来源: | 作者:方达康 | 发布时间: 2015-06-29 | 983 次浏览 | 分享到:

冯总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但今年端午节,我与韩国顾问拜访冯总,从下午谈到半夜12点多,仍然言犹未尽。因此,在跟冯总谈话后的第二天我便简单概括的写了几句话表达我对冯总的印象,以及我在谈话中所学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希望下次继续深入畅谈;但冯总认为有必要记下更多,便给我下了指示,让我多写一些字,登在企业刊物上。但我没写过那种太多修饰的文章,因此我将原汁原味的还原冯总给我的直观印象。

冯总这次谋面,缘起于三个月前北京农展馆建筑材料展览会。当时,我赶到展会时已经很晚,很多展位都开始撤馆了。没时间挨个展位去交流,我便收集了部分企业的名片。当我走到河北一家企业的展位时,对方问我多少钱一吨,我说2000多每吨,对方说“好便宜啊,能加多一点吗”,于是让我给他发样品。当发到方达康展位时,我取了一张名片,一看知道眼前这位面相很有能量的长者是方达康冯总经理。我说我们做泰国SMS的木薯淀粉醚。然后,冯总问我什么价格,我说到港价2000-3000,冯总说我骗人;我说美金,冯总仍说不可能。简单的几句话,他肯定是很懂的人,但既然前面的沟通硬邦邦的,我也只能悻悻然离开。这时候被冯总叫住,“留个名片吧”,我把名片递过去,冯总瞟了一眼,“你个大博士”,眼下之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像个业务员一样在这展厅串门”;我接过话茬,“有需要以后多沟通”,然后看了下眼前这位冯总。我想,他话不多,应该是技术出身。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简单沟通。

回去后,我在网络上查询到一些冯总的个人资料,也经常与冯总通过网络与手机交流,关注了大量冯总的实时信息,比如他常给企业做技术培训,给企业调制配方,做专业学术报告,外出旅游与摄影等。了解到冯总是被广泛认可的、很接地气的专家级企业家与行业领军人物,因此我经常给冯总信息预约面谈时间。冯总最终给了我们深入交流的机会。

    很巧,我们这次谋面恰好赶上传统的端午节日。上午,原本定好的时间,冯总因为正在天津给企业调整配方,不能准时与我们见面,便委托胡老师跟我们先进行交流。这位胡老师,看着很干练也是个“行家”,后来我们了解到是冯总的太太。那天上午,我与韩国顾问给她介绍了我们的产品,她认真听了我们的技术要点,并提出很多问题。对于那些问题,我与韩国顾问均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真的很懂,比过去接触过的所有中国客户都要懂”。虽然冯总无比繁忙,那天下午还是赶回来了,他说那次见面要好好谈谈。冯总说,虽是节日,他们一家四口在不同地区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冯总很热情,一起坐了两个小时我们就喝到五种珍稀茶品。刚刚落座,他便拿出龙井山上的明前茶,芽叶由最鲜嫩的茶尖做成,纯净精细。第一碗茶意犹未尽,冯总就端出新开封的台湾高山中国红,据说这是国民党从大陆撤军的时候,某高级将领带着这大陆茶文化的精华逃到台湾,在与武夷山相同的纬度上的宝岛上用相同的农种与采集工艺精心制做的。茶叶有些挺阔,喝起来有些微的苦涩与清香。之后,冯总慢慢拿出黄山猴魁,小碗普洱茶,还有一种稀有的纯种崂山绿茶。在两个小时内我们品酩了这么多稀罕而连绵不断的馨馨茶香,并学习了冯总给我们讲的茶故事,茶文化。

    冯总谈起中国文化很自豪。除了泡茶,讲茶文化,他跟我们强调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地理的丰富奇妙与浩瀚。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独特造就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独特。同时,他喜欢中国市场的千变万化,中国建材尤其是砂浆领域乃至中国砂子原料的“千娇百媚”。但他更潜心于了解与研究,甚至抽象出自己的一个普适的逻辑来适应这种复杂性,这使他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更容易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专家。

    冯总爱好摄影,是个业余的摄影家,而又很勤快的记录自己的旅行经历与感受。他喜欢走遍祖国的河山,拍下美丽生动的画面。冯总对景物拍摄角度的把握很准确,画面美感十足,又原汁原味,他所拍摄的所有照片均不再进行二次加工,直接呈现在他的游记里面,冯总称之为“乐山乐水”。而书籍里面大量介绍景点、文化与感受的词句,均由冯总在每天的快乐旅行之后立刻记录下来。他的字句不浮夸,不炫耀,不雕饰,但很流畅,又充满了正能量。因为纪录的太真实,读他的游记就若跟他一起参加了旅行。他偶尔抒情,“我又一次看到布达拉宫啦!矗立在玛布日山上的宏伟宫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似乎在向四方的朝拜者传经布道。”但他这个玩家具有企业家才有的逻辑,“我们到县城的帅哥大酒店吃晚饭。看来这个饭店是县城中的品牌店。据说每个宾馆的服务员都介绍这里,看来做什么行业,必须创建品牌,只有品牌才能赢得客户。方达康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努力,建立企业品牌,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冯总不只喜欢摄影,写书,也喜欢拍片,他最近正在忙碌着把在318国道川藏行游记拍成纪录片,用影像资料展示出来。

     冯总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学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后曾就读工商管理硕士,典型的科班出身。但他没被自己的教育基础所束缚,积极把自己放到应用技术与商业领域中去打磨提升自己,加上自己的钻劲与悟性,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与见解非常独到又有价值。对于建筑材料,现在国内多数教授每天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表了很多文章,可是那些曲线甚至公式搬到应用领域时,似乎一点儿都不受待见,适应性很差。但冯总的逻辑独到而其见解更接地气。比如砂浆,大多数生产商以为有万能的添加剂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均可以提升材料性能,也很容易得到一个结果说是好或不好。但冯总主张,所有建材最终效果的提升都需要考虑系统的基本情况,单独的拿出几组实验结果也许没有意义。

    冯总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导致了中国原料砂在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各地经济文化与社会习惯有差异导致不同的制造商在产品配方上都没有严格可执行的标准。在国外,比如西欧或日韩等发达国家很多技术型企业苛求于细节因此会把建材助剂分为几十几百种,但因为在中国市场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常难展现出产品优势,因此很多在国外被公认为高品质的产品常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中遭遇滑铁卢又不得不退出。因此针对我国五花八门的建材市场而开发出高普适性的产品极其困难,针对我国纷繁复杂的市场条件建立一套普适性标准几乎不可能,针对各有不同的砂浆原材料与添加剂配方特点找到一套完全适用的方法同样很难实现。冯总认为,这需要对砂浆材料最基础的领域特别是原料砂子的尺寸上升到理论层次来认识并总结出一套规律,比如砂子尺寸过小不容易分散均匀,砂子尺寸过大会沉淀出来,砂子大小不一就会分层,这个道理清楚了就需要对砂子进行合理的级配,而后选择合适的建材助剂并进行优化,最终的产品就有了灵魂,其品质就可以牢牢控制。这个理论听起来并不那么晦涩难懂,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多数人都学不会。这不仅要求受训人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悟性,更需要对砂浆理论与应用中不同环节的难题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而目前,虽有全球最为复杂的中国市场位大背景,懂理论的教授研究员们坐板凳跑实验室每日凭空想象的情况居多,而每天在应用领域建材工地周转的工程师们多数又不具有充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据我了解,尽管冯总经常往返于全国各地进行学术报告诠释其对砂浆尤其是砂子基础领域的核心认识,给砂浆制造商调制配方并现场传授其实战经验。虽然他的表达很清晰,其理论也毫不呆板毫不晦涩毫不教条,但多数人仍然不能理解其本质,更不能很好的应用。从这一点上来讲,冯总更是了不起的技术达人。但,这套技术虽然不容易操作,却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值得推崇、学习、效仿与研究。

    冯总之前做过植物医生,曾致力于研发生产药物,后来进入纤维素醚产业,并涉足景观与沙漠防治植被培植领域,现在他的方达康集团涉及所有这些领域并有成就。冯总说,因为对药物开发与技术的认识比较充分,而且也曾总结出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逻辑,他正考虑把制药或植物培植中所考虑的问题与建材砂浆放在一起,不断摩擦出具有独到见解的火花来。

    冯总工作阅历很丰富,但偏重于技术。也许因为是技术控,他爱好广泛,又喜欢对每一个爱好都仔细盘究。冯总每天踱步在我国建材砂浆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努力解决业内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也是依靠技术。但我认为,冯总这套想法不能简单的视作技术营销,他是“讲道”,或说这代表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学术与商业“学派”。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尤其是齐鲁大地,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国文化与思想最活跃最灿烂的时代。那今天,冯总的“讲道”就让我想到那个时代,不过,现代社会推崇科技与文化创新,因此冯总的讲道更具有现时代意义。我们不能固守传统学术的呆板与不且实际,用具有普适应用性的道完全可以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当然,不只在制造业,在金融、服务乃至文化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全新的“道”,这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感谢百忙的冯总拿出那么多时间,给了这样的热情。从下午的办公室书画我们最后谈到半夜一起宵夜晚餐,从文化艺术我们最后交流了建筑材料的技术体系,由简单到深刻,由业余到专业,实在受益匪浅。他是个勤快的大杂家,涉猎广泛,又都有成就,融汇贯通,自成一派,而单其建材领域的系统理论戳中要害,在非常复杂不确定性极强的不同地域不同工艺不同条件的应用领域适应性极高,非常值得肯定、学习与尊敬。

最后,我代表因奴布、泰国SMS与韩国同事,衷心的祝福冯总的专业技术与思维影响越来越大,走出行业,走到世界;祝福方达康越走越高,越走越远,作建材行业的领袖,作全行业技术的楷模。也希望与冯总做永远的合作伙伴。